当前位置:

网站首页    环保资讯    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出台九条举措 帮助企业纾困减负

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出台九条举措 帮助企业纾困减负

 

坚持疫情防控、污染防治攻坚和助力高质量发展“三线联动”……近日,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出台助企惠企政策,以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、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。

 

据悉,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此次发布的《关于应对疫情影响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《若干措施》),是在2021年10月制定六条服务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升级。《若干措施》新实施九条举措,不仅加大资金支持力度“真金白银”支持企业,还在简化涉疫项目环评、加强重金属要素保障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等方面有新突破。

 

其中,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方面,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将进一步规范中央、省级生态环境资金项目储备库入库流程,积极指导企业准确快速申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支持;对符合中央、省级入库项目运用条件的给予“三优先”(优先安排专项资金、优先协调金融支持、优先予以要素保障);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,优化专项资金补助流程、限额和范围,加快补助资金审核进度和资金兑现,安排资金向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倾斜。

 

简化涉疫项目环评方面,积极服务保障新增“三类建设项目”(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认定的医疗卫生、物资生产、研究试验建设项目),按流程即时出具环境准入意见;对临时性的三类建设项目豁免环境影响评价手续;对疫情结束后仍需继续使用的,实行环境影响评价“告知承诺制”;对因疫情影响未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排污许可证延续变更、自主竣工环保验收的,按疫情影响的时间延长相应时限。

 

加快项目环评审批方面,全面落实“一个窗口对外”服务机制,推行“一窗通办”“全程网办”等提速增效措施;落实“指挥部吹哨,部门报到”工作制度,对重大基础设施、民生工程、重大产业布局等项目开辟“绿色通道”,实行工作专班保障、靠前指导服务、采取容缺受理、开展技术审查等并行措施,提高项目审批速度;继续对31个审批事项实行“即来即办”,对符合生态环境准入条件且不涉及铬、镉、汞、铅、砷等重点重金属排放的改(扩)建项目环评报告表全部实行审批告知承诺制。

 

做好排污权保障方面,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改革,储备排污权以优惠价格快速保障全市建设项目新增排污权指标需求;建设单位可直接向排污权交易平台申请购买储备排污权指标,其中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交易价格继续按厦门市2021年第三季度市场加权平均价的80%执行,氮氧化物交易价格按福建省2021年市场加权平均价的90%执行。

 

加强重金属要素保障方面,统筹重金属排放总量控制和指标调剂,实施“等量置换”或“减量替换”,动态更新全口径清单,结合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重金属总量控制要求,主动为重点项目谋划重金属准入条件,为企业准入做好服务保障。

 

保障医废处置能力方面,完善涉疫垃圾应急处置预案,进一步明确医疗废物应急处置的收运路线、进料模式和管理流程;加强对医废处置单位和医废应急处置单位应急处置指导帮扶,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;加快推进涉疫垃圾处置单位升级改造项目建设,完善防控物资和维修配件,全面提升医废处置能力。

 

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方面,持续优化环保执法方式,引导排污单位完善以固定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、用电监控和视频监控等多种手段为辅的环境管理电子信息,建立健全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为主的非现场监管执法体系,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方式,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,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精细化水平,实现对守法者无事不扰。

 

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方面,落实落细《厦门市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若干规定》,出台不予处罚事项清单、从轻处罚事项清单、减轻处罚事项清单、免予行政强制事项清单,对清单内事项从轻处罚。

 

帮助企业维护信用方面,积极做好企业信用修复服务,对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法律纠纷,积极帮助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渠道;对存在信用修复需求的企业加强信用修复指导;对违法企业做出行政处罚时,增加企业信用修复权益告知环节,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。

 

《若干措施》自4月15日发布之日起实施。实施期间,如国家、省、市另有规定的,按照“就高不重复”原则执行。

 

“用更大的力度、更实的举措,全力帮助企业应对疫情影响。”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,因应2021年9月厦门发生本土疫情,当年10月该局第一次出台助企惠企政策,实施“用好用足财税政策、优化企业环评审批服务、做好要素保障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、实行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以及积极帮助企业维护信用”等6条举措,并深入开展“三送三促”服务企业活动,积极帮助辖内企业应对疫情影响、助力企业纾困减负取得明显成效。而此次出台《若干措施》,不仅是贯彻落实上级部门、厦门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,也是该局将落实“提高效率、提升效能、提增效益”行动与大力弘扬“马上就办、真抓实干”优良传统作风紧密结合,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,用更及时、有效的措施精准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、助力企业发展。

 

来源 | 人民网